1993年的164亿增加到2003年的1487亿,占总费用的比重由12%上升到26%。
4、健康保障模式的改变 自1998年我国改革公费、劳保医疗制度至今,我国社会医疗保险覆盖率大幅度下降。与1993年相比,社会医疗保险人口覆盖率下降了60%。新制度难于发挥应有的医疗保障作用,下岗和失业人员、待业人员、老年人、儿童等脆弱群体更是游离在社会医疗保险之外。健康保障制度改变的直接结果,是卫生费用的增加主要来源于居民个人。有数字表现出,个人卫生支出占全国卫生总费用的比例,由1991年的38.8%上升到1995年的50.3%,到2001年已达60.5%[4]。
二、健康管理在中国的发展及现状
1、市场需要是健康管理行业兴起的基础 尽管20世纪60年代就有医生采用健康危险评估(HRA)的手段来指导病人进行自我保健,健康管理作为一门学科及行业是最近二三十年才兴起的。如同其他行业的兴起一样,健康管理行业的兴起也是由于市场的需要所促成,特别是由于人的寿命延长和慢性疾病发生的增加以及由此造成的医疗费用大幅度持续上升,寻求控制医疗费用并保证个人健康利益的需求推动了健康管理的发展。以人的“个性化健康需求”为目标,系统、完整、全程、连续、终身解决个人的健康问题的健康管理服务显然在中国有着巨大的需求及潜力,也正在并逐步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投资,产业前景远大。近两年来国内专业健康保险公司的出现及发展趋向,已经显示出为健康管理埋单的苗头。不难预见,随着市场环境的日趋成熟,专业人才的不断成长,市场需求和服务资源的有效整合,以及保险业、信息产业和健康管理产业的联合与互动,将有力推动和加速健康管理产业的市场化进程,具有中国特色的健康管理运营模式和服务体系将逐步建立并发展、完善,成为中国健康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2、理念先进,学术理论与技术研究相对滞后 自2001年国内第一家健康管理公司注册到2007年,健康管理走过了艰难而重要的7年。其先进的理念,对国内健康服务的全新视角和理解,逐步获得了认可和追捧。2006年,我们明显看到,以健康管理为主题的会议、论坛、培训在增多,甚至有业内人士称2006年是“健康管理年”。2007-10-20《中华健康管理杂志》创刊[5],2007-11-01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第一届编辑委员会成立大会召开。但是必须看到的是,目前国内在健康评估、健康维护、健康产品、服务模式、运行模式、服务范围上都与国际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